莊橋將建造荷塘月色主題廣場發展旅遊業
2016/12/20


  閒置民居變成了鄉村民宿,偏遠村莊變成了度假村,農田變成了觀光采摘園……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村子在保護耕地的基礎上開始探索靈活用地方式,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鄉村旅遊開發需要。“農牧漁業種植、養殖用地”用於開發觀光、採摘等旅遊項目的情況越來越多,而這些項目主要是通過土地流轉實現的。

  在莊橋街道的童家村,看到大片的農田現已種上了荷花苗,待到明年即可看到“荷香花海”。“我們從部分農戶手中流轉了600多畝地,招商引資建起了荷塘月色主題廣場,發展旅遊業。”童家村村書記說:“土地流轉後,當地農民不僅可以收租金,還可以拿工資……旅遊用地創新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而這只是莊橋街道推進農旅發展的一個例子,街道相關負責人羅一介紹,街道與寧波市鄉旅投資有限公司根據童家村、姚家村與馬徑村總體規劃簽訂了農旅合作框架協議,針對這三個村子將打造都市人文生態休閒旅遊區。圍繞街道東郊片區形成“上”形觀光產業帶,建設了一批現代農業園區,形成了集產業發展、觀光休閒、特色農產品銷售、餐飲住宿等於一體的觀光產業帶。

  土地直接或間接流轉到外來投資者手中,是很多地方開發鄉村旅遊的重要環節。街道負責人介紹,“童家村的土地先從村民手中流轉到村委,由村委向農戶支付租金以及地上物補償,然後由街道出面招商洽談,在村民和企業之間發揮協調作用。”

  像童家村一樣,另外2個村子也開始了土地流轉工作,將進一步帶動農民增收。對此,該負責人說,“從目前來看,土地流轉於農民是有益的。如果種糧食,每年一茬水稻、一茬玉米,每畝收入2000元左右,扣除各項支出,淨收入900到1000元。土地流轉後,收入有所增長,且解放了部分勞動力,可以從事其他經濟活動。”

  鄉村旅遊用地需要協調好農民和企業雙方的利益,租金是關鍵。引入外來投資者的過程中,村民和企業之間的關係比較難協調,如何既讓企業放心投資、放手經營,又充分滿足農民的利益訴求,這是個難點。如果處理不好,結果就是企業不敢來,農民賺不到錢。這需要街道下很大工夫做通農民的思想工作。”羅一說。

  為保護農民和投資企業的合法權益,街道設置了土地流轉機制,一方面在保障農戶租金的基礎上,制定規範土地流轉的委託流轉合同範本和村集體對外土地租賃合同範本,營造了公平有序的土地流轉整體環境。另一方面,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村子的原生態,對承建單位也制定了嚴格的條件。